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的消息发布后,人们又一次把聚焦的目光投向了浩瀚无边的南海以及南海中的西沙、南沙、中沙群岛。
“1959年3月西南中沙工委、办事处成立,驻地设在西沙永兴岛。53年来,永兴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。”今天上午,西南中沙工委和办事处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,成立三沙市将加大国家对南海的管理及保护力度,促进南海的发展建设,这一巨大的喜讯让西南中沙广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。他还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永兴岛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巨大变迁。
据了解,西、南、中沙群岛由200多个岛、礁、沙滩组成,岛屿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,海域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。西沙永兴岛是西、南、中沙群岛最大的岛屿,面积2.13平方公里,是西南中沙群岛工委和办事处驻地。53年来,在党中央、国务院和省委、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,在几代“西沙人”的共同努力下,西沙永兴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岛上基础设施日臻完善,初具小城镇规模。岛上建有机场、码头,水泥公路四通八达,设有医院、邮局、银行、粮所、气象台、海洋站、保险公司等单位。
这位负责人说,老一辈“西沙人”在西沙创业之初,住的是木板房、油毡房,喝的是未经净化的雨水,吃的是咸菜萝卜干,读的是“月报”;没有广播电视,电话也不通;白天与烈日为伴,夜晚与蚊虫为伍;在海南岛与西沙间往来的交通工具仅是小吨位的木船,速度慢,舒适性差,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。但老一辈“西沙人”无怨无悔,他们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、以岛为家、以苦为荣的精神为西沙今后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立下了汗马功劳。经过53年的艰苦奋斗,西沙各项事业发展迅速。
基础设施方面,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,在永兴岛,原工委、办事处机关办公楼、宿舍楼、文化活动中心和商业站、水产站、食品站干部职工宿舍楼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。为进一步改善驻岛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,工委、办事处于1999年和2004年先后投入上千万元新建了永兴大楼、北京路、海南路和工委食堂;1994年至2006年,陆续投入400余万元建造了雨水净化厂和1500吨级的蓄水池,解决了驻岛干部职工吃水用水难的问题;2006年,投入150余万元建造了两座冻库并改建了“西沙餐厅”;2009年,200千瓦一期屋顶太阳能发电站建成投产;同年,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西沙综合实验站动工兴建并投入使用;投入资金560余万元建造了工委大食堂。
交通方面,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,琼沙1号轮船于197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;1991年琼沙2号轮光荣服役。随着船体老化,琼沙1、2号轮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。2007年2月,工委、办事处筹集资金近4000万元建造了琼沙3号轮。该船排水量2500吨,总载重760吨,载客200人,船上加装了“减摇鳍”,极大地改善了驻岛干部职工乘船的舒适性。
通讯方面,长期以来,西沙永兴岛信息不畅,无法与外界联系是驻岛干部职工心中的痛。1986年元旦,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上岛慰问驻岛干部职工,赠送了二套卫星电视接收设备,解决了驻岛干部职工收看电视难的问题;2003年,岛上陆续开通了移动电话、互联网;2007年,在国家广电总局和海南省政府有关部门关心和支持下,西沙永兴岛调频广播发射台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,并与2011年4月正式开播。发射台设计装备4台3千瓦的发射设备,可同时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套和海南省广播电台一套广播节目,广播信号覆盖永兴岛半径30公里的地区。同时,工委、办事处陆续更新了卫星电视接收设备,驻岛军警民现在已能收看到60套电视节目。
这位负责人还自豪地告诉记者,今年以来,多个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项目先后在永兴岛动工建设,岛上居民的生活将会越来越便利舒适。西南中沙工委、办事处多方争取资金投入220余万元购置了2台500千瓦的沈阳柴油发电机组,彻底解决驻岛干部职工用电难的问题;投资近80万元装修一新的西沙宾馆也投入使用;为了给在南海生产作业的渔民提供后勤保障,工委、办事处多方奔走,争取国债资金1.2亿元,在西沙永兴岛建设渔业补给基地,目前,该项目一期工程已完工;为改善驻岛军警民医疗条件,2012年初由国家发改委立项建设的新西沙人民医院项目在原址正式动工,该项目投资1800万元,建筑面积1992.53平方米,计划2012年底建成投入使用。医院设有儿科、外科、妇产科、五官口腔科、护理办、检验科、放射科、心电超声科、高压氧科、药剂室、预防保健室、健康教育室、远程会诊室、病察室等科室,配30张病床。
同时,西沙永兴岛污水处理项目、西沙群岛垃圾收集转运项目、西沙赵述岛50套公租房建设项目、渔民村83套公租房项目等一批省重点民生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。 |